作者:钱少南(江苏无锡)湖南炒股配资
【秋暝画境 作者:浓咖啡】
不久前,接到老干部活动中心摄影团队任务,聊聊“AI与摄影”。
这是一个目前非常宽泛又深奥的课题,不是一个讲座就能说清的问题,为此,我翻阅了不少资料,同时再根据要求把有关内容摘出来。
阅读资料过程中,总绕不开一个老话题——“摄影是用镜头说话”,今天从面上就说说“摄影、工具(设备)与AI(智能)”及它们之间的关系。
↓ 《时尚花语》作者:浓咖啡
展开剩余90%↓ 《城之框景》(大悦城)作者:浓咖啡
一、摄影的本质
摄影的本质,是通过光影的明暗对比、构图的逻辑组织、瞬间的精准捕捉,将拍摄者的观察视角、情感浓度与思考深度传递给观者的过程。这种传递并非技术层面的简单输出,而是创作者与世界对话的具象化表达。拍摄自然风光时,对构图的调整、光影的取舍,本质是对自然敬畏之心的视觉转译;记录人文纪实时,镜头对准的时代变迁与人性温暖,实则是对生活温度的主动传递……每张照片都是创作者审美认知、生命感悟与价值追求的投射,核心在于“用影像说话”。
唯有以“表达”为核心,按下快门的瞬间才具备情感重量。那些能穿越时间的深度作品,从不依赖技术参数的堆砌,而是源于创作者用心灵触摸世界的真诚。当观者从画面中读到比清晰度更重要的人文关怀,比色彩饱和度更动人的情感共鸣,摄影便完成了它最珍贵的使命:让艺术的生命力在光影流转中持续生长。
工具的迭代(如分辨率提升、画质优化)或许能影响画面的呈现精度,却无法替代摄影师的审美积累、情感沉淀与创作灵感。技术是“器”,思想与情感才是“道”。若剥离了内在的精神内核,即便使用最先进的设备,最终呈现的也只是缺乏灵魂的空洞影像。
这一点在AI技术介入摄影的当下愈发清晰。同样用AI处理一张老人的照片,有人聚焦皱纹里沉淀的岁月故事,有人侧重笑容中流露的生命豁达。不同的指令(处理方向),本质是创作者对“影像意义”的理解差异。AI可以提供100种技术实现路径,但选择哪一种、为何做出这种选择,最终依赖于拍摄者的认知维度与价值判断。技术服务于表达,而表达的方向永远由人定义。
↓ 《青茵梦》作者:AI后期(原图来自网络)
↓ 《红绡曼舞》作者:AI后期(原图来自网络)
↓ 《天空之镜》作者:叶红
二、工具的作用
工具在摄影中具有明确的辅助价值。高端相机凭借更高的画质解析力与功能适配性,能更细腻地呈现光影层次;长焦镜头可突破空间限制,定格远处的瞬间动态;微距镜头能延伸观察维度,揭示微观世界的精巧结构……这些技术特性确实为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,也让部分人产生了“摄影是设备主导的艺术”的认知,甚至认为顶级器材是拍出好作品前提之结论。
但工具的本质,始终是服务于表达的“媒介”,而非决定作品价值的核心。若过度聚焦工具参数,反而会形成创作的桎梏。当摄影师将精力过度投入设备升级,便容易忽视对主题深度的挖掘和画面逻辑的构建,最终陷入“唯器材论”的误区。
技术参数的堆砌,永远无法替代影像中应有的情感浓度与思想重量。
事实上,工具性能与作品价值之间并无必然关联,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摄影师的艺术感知与创作思考。亨利·卡蒂埃-布列松用一台普通徕卡相机,凭借对“决定性瞬间”的精准把握成为摄影大师;诸多智能手机摄影大赛的获奖作品,仅以日常设备为载体,却因独特的观察视角与真挚的情感表达令人动容。这些案例共同证明:好作品的内核,是创作者对世界的深度凝视与独立思考,而非器材的先进程度。
因此,回归创作的本质,应当跳出对工具的迷信,用眼睛捕捉生活中被忽略的美,用心体会世界中流动的暖,用镜头讲述独属于自己的故事。唯有将重心放在“如何表达”而非“用什么表达”,才能创作出有深度、有灵魂的作品,让观者在画面中感受到超越技术本身的艺术力量。
↓ 《落日虹桥》作者:盛建妹(作品近期入选《中国摄影报》)
↓ 《店铺往事》作者:高琰
↓ 《滩涂旧舰》作者:杨小焱
↓ 《绿野那拉提》作者:严丽华
↓ 《鹭影夕波》作者:夏汀
↓ 《光澜映月湖》作者:侯伟荣
三、AI的助力
摄影的魅力,从来不只在于对光影的机械捕捉,更在于通过凝固的瞬间传递创作者的思想与情感。一张真正动人的照片,或许藏着对人间烟火的凝视,或许裹着对时代变迁的喟叹,又或许凝着对生命本质的追问——这些看不见的精神内核,才是让影像跨越时空依然鲜活的密码。
AI技术的介入,确实为摄影领域带来诸多讨论:AI生成的图片是否属于摄影范畴?AI修图是否违背“真实”的创作初衷?这些争议虽暂无定论,但不可否认的是,AI为摄影创作提供了明确的技术助力:手机相机使用AI识别功能,能自动匹配拍摄模式,提升作品质量;后期修图使用AI工具,能通过一键优化提升画面基础质感,为创作铺就更便捷的路径。AI能显著降低技术操作的门槛。
从本质上看,AI更像一位“辅助性助手”,而非能替代创作者的角色。它可以快速完成光影调校、瑕疵修正等技术性工作,让拍摄者不必在基础操作上耗费过多精力,从而更专注于“想表达什么”的核心问题,这如同暗房时代的技术简化,过去需要在暗房反复调试才能实现的效果,如今AI能快速逼近理想状态,省下的精力可全部投入对创作初心的打磨。
更进一步说,AI还能拓展表达的可能性边界。它可以模拟特殊光影效果(如复古胶片质感)、提供创意构图参考,甚至将拍摄者“脑海中存在却难以现实捕捉”的画面具象化(例如合成想象中的星空)。这些功能并非取代创作,而是为表达提供了更多元的技术载体。
但无论AI提供多少技术支持,“表达的决策权”始终掌握在人手中:选择何种风格、传递哪种情感、聚焦什么主题,最终依赖于拍摄者的判断。正如画笔从毛笔演变为钢笔,工具形态的变化从未改变“用画面传递思想”的内核,摄影的“主观表达”与“客观呈现”相结合的创作逻辑,在AI时代依然成立。技术迭代只会让表达更高效,却无法替代人对世界的独特思考与情感注入。
↓ 《白夜昙》作者:孙丽娟
↓ 《月光少女》作者:AI后期(原图来自网络)
↓ 《我也登太空》(AI生成)
四、三者的关系
摄影、工具与AI的关系呈现递进与协同的态势。工具是摄影的基础载体,从胶片相机到单反、无人机,设备的迭代拓展了摄影的物理边界,决定了捕捉光影的技术上限。
AI则是工具的智能化延伸,它不替代设备,而是通过算法赋能工具。如计算摄影优化曝光、AI修图提升后期效率,甚至生成式AI能辅助构图创意。
三者形成“创作目标—工具实现—AI增效”的闭环。摄影的核心是表达,工具是实现手段,AI则降低技术门槛、释放创作精力,最终共同服务于影像的艺术与记录价值。
↓ 《巧手绘童》(AI后期)作者:王舜华
摄影是一门个性突出的风格艺术,不需要人人都喜欢一种风格,自己不喜欢的风格,不能剥夺别人喜欢的权利。
钱少南(浓咖啡)江苏无锡人,1976年2月入伍,2017年9月退休,爱摄影,爱剪辑,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作品数千幅(篇),现在多家教育和培训机构担任摄影公益教师。
编辑:夏天湖南炒股配资
发布于:山东省